山東文旅廳等22部門聯合推動非遺旅游融合 二維碼
發表時間:2022-08-03 14:35來源:山東省文化和旅游廳 《若干措施》從打造山東非遺保護特色品牌等方面提出20條措施。 近日,山東省文化和旅游廳等22部門聯合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若干措施》?!度舾纱胧窂拇蛟焐綎|非遺保護特色品牌、健全非遺保護傳承體系、提高非遺保護傳承水平、加大非遺傳播弘揚力度、強化各項保障措施等方面提出20條措施,進一步提升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系統性保護水平。 一、打造山東非遺保護特色品牌 1.培育孔府品牌。深入挖掘以“孔府菜”為重點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研發仿制孔府餐具,創新推廣孔府菜品、孔府糕點,培養一批“孔府菜”名廚,推動建立“孔府菜”展覽館,設立“孔府美食文化節”,打造“用孔府餐具、吃孔府家宴、喝孔府家酒、品孔府文化”品牌。推動“祭孔大典”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2.做強山東手造。支持各市依托2-3個傳統工藝項目發展手造重點產業,完善產業鏈條,做大做強山東手造產業集群。推進“山東手造”非遺工坊建設,促進就業增收,助力鄉村振興。推動“山東手造”進景區、進高速服務區。打造國內知名的山東手造領軍品牌。加大“山東手造”對外交流,擴大“山東手造”的影響力和美譽度。 3.打造特色活動。完善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辦會機制,創新辦會模式,提高辦會水平,增強辦會效益。辦好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月系列活動。培育“河和之契:黃河流域、大運河沿線非物質文化遺產交流展示周”“二十四節氣活態傳承和利用”等活動品牌。支持各地打造一批有影響力的、群眾參與廣泛、具有鮮明地方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演展示活動。 二、健全非遺保護傳承體系 4.做好調查記錄。開展全省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調查,深入挖掘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傳統村落、美麗休閑鄉村、鄉村旅游重點村鎮、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一村一品”示范村鎮中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全面摸清分布狀況與保護現狀,分級、分類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妥善保存相關實物、資料。高質量開展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和代表性傳承人記錄工作,有序推進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和代表性傳承人記錄工作。廣泛發動社會記錄,加強檔案和記錄成果的社會利用。建設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管理平臺,實現資源整合共享,推動數據依法向社會開放。 5.加強項目管理。推動符合條件的項目申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做好入選項目履約工作。完善國家、省、市、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體系。做好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申報工作。制定《山東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認定與管理辦法》,夯實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責任,加強績效評估和動態管理。加強與代表性項目相關的文化空間保護。 6.建強傳承隊伍。制定《山東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認定與管理辦法》實施細則,加強評估和動態管理,完善退出機制。對集體傳承、大眾實踐的項目,探索開展代表性傳承團體(群體)認定工作。制定《山東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研培院校認定與管理辦法》,實施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研修培訓計劃,進一步提升傳承人技能藝能。實施傳承梯隊建設工程,加大中青年傳承人發現和培養力度。創新傳承人培養模式,促進傳統傳承方式和現代教育體系相結合,將更多傳統技藝納入專項職業能力考核規范目錄,拓寬人才培養渠道,不斷壯大傳承隊伍。 7.推進整體保護。落實有關地方政府主體責任,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及其得以孕育、發展的文化和自然生態環境進行整體保護。推動將文化生態保護區規劃納入當地城鄉規劃,加強文化生態保護區與國家文化公園、歷史文化名城、傳統村落等規劃建設有效銜接。高水平推進齊魯文化(濰坊)生態保護區建設,支持濰坊市打造手工藝與民間藝術之都。創建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到2025年設立15個以上省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培育一批山東省文化生態名村、名鎮??偨Y推廣青島市、東營市開展“非遺在社區”試點工作經驗做法,做好省級“非遺在社區”工作。加強城鎮化建設中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 8.完善設施體系。適時啟動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館規劃建設。鼓勵各市、各縣(市、區)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館。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配套改建、新建傳承體驗中心,形成包括非物質文化遺產館、傳承體驗中心(所、點)等在內,集傳承、體驗、教育、培訓、旅游等功能于一體的傳承體驗設施體系。鼓勵社會力量興辦傳承體驗設施,2025年在全省建成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場所1500個左右。依規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館管理、備案和評估定級工作。 9.加強理論研究。制定實施《山東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基地認定與管理辦法》。統籌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資源,結合我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發展重大理論問題,開展課題和實踐研究。積極創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基地。加強與山東大學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院合作共建。鼓勵具備條件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企業與有關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建立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實驗室。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成果評審,鼓勵出版非物質文化遺產專著、譯著、圖冊等研究和實踐成果。 三、提高非遺保護傳承水平 10.推動分類保護。發揮我省民間文學資源富集優勢,挖掘闡釋其時代價值、社會功用,創新表現方式。提高傳統音樂、傳統舞蹈、傳統戲劇、曲藝、雜技的實踐頻次和展演水平,支持傳承人積極參加各類展演交流活動。落實曲藝傳承發展計劃,重塑“曲山藝?!薄昂瘯鴷钡绕放?。培育一批“非遺曲藝書場”。實施戲曲振興工程。推動武術等傳統體育、游藝納入全民健身計劃。推進實施傳統工藝振興計劃,加強傳統手工藝保護和傳承,推動在現代生活中廣泛應用。支持高等院校、職業院校在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集聚的地方設立傳統工藝工作站。支持符合條件的傳統工藝企業列入中華老字號名錄、山東老字號名錄。落實《山東省中醫藥文化弘揚傳承工程實施方案》,支持符合條件的傳統醫藥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依法取得醫師資格。 11.服務重大戰略。積極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以及大運河文化帶、齊長城、鄉村振興、新舊動能轉換等國家、省重大戰略。落實《關于推進黃河流域、大運河沿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弘揚的意見》,制定黃河、大運河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年度行動計劃。舉辦“河和之契:黃河流域、大運河沿線非物質文化遺產交流展示周”等活動。培育一批非遺特色專業鄉鎮、專業村莊,打造全省非遺助力鄉村振興的齊魯樣板。挖掘闡釋非物質文化遺產蘊含的思想理念、傳統美德和人文精神,發揮非物質文化遺產服務基層社會治理的作用。 12.促進合理利用。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活化利用,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旅游融合發展,支持發展鄉村旅游、研學旅游。推出一批非遺主題旅游線路,培育一批非遺旅游體驗基地,打造一批非遺研學旅游產品和演藝作品,建設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特色景區。鼓勵合理利用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進行文藝創作和文創設計,提高品質和文化內涵,打造一批非遺文創精品。辦好山東非遺購物節,與惠民消費季相結合,打造非物質文化遺產特色商超,拓寬非遺產品推廣和銷售渠道。鼓勵和支持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企業拓展國際市場。 13.傳承紅色基因。加強革命老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挖掘、整理流傳在人民群眾生活中的具有紅色基因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線索,鼓勵將其列入本級代表性項目名錄。鼓勵傳承人以紅色內容、紅色精神為題材,創作更多反映黨的偉大奮斗歷程的優秀作品、?。ü潱┠?。加強紅色資源的傳播弘揚,傳承紅色基因,庚續紅色血脈,推動優良傳統代代相傳。 四、加大非遺傳播弘揚力度 14.促進廣泛傳播。適應媒體深度融合趨勢,發揮新媒體優勢,創新豐富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手段,拓展傳播渠道,加大非遺傳播力度。支持各級文化館(站)、圖書館、博物館、美術館等公共文化機構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培訓、展覽、講座、學術交流等活動。利用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月、傳統節日等重點時機,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宣傳展示活動。深入實施傳統節日振興工程,落實《推進二十四節氣傳統文化弘揚傳播實施方案》,培育與二十四節氣及傳統節日習俗相關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聚力打造“好客山東·鄉村好時節”活動品牌,豐富傳統節日、民俗活動的內容和形式。 15.推動教育普及。推動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內容融入國民教育體系,鼓勵編寫非物質文化遺產通識教育讀本或普及讀物。鼓勵在中小學開設非物質文化遺產特色課程。加強高等院校非物質文化遺產學科體系和專業建設。鼓勵職業學校開設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相關專業和課程。加大非物質文化遺產師資隊伍培養力度;支持代表性傳承人參與學校授課和教學科研,創建傳承人工作室。引導社會力量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培訓,廣泛開展社會實踐和研學活動。創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教育實踐基地,設立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教育實踐基地。鼓勵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 16.加強交流合作。配合國家、省重要外事活動、節慶、會議等,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國際傳播,講好山東故事,促進對外交流。依托齊魯文化體驗中心等平臺,加強我省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交流。做好塞爾維亞貝爾格萊德中國文化中心非物質文化遺產交流展示活動。創作以我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為主要內容的紀錄片、宣傳片、舞臺劇、短視頻等優秀作品,加大國際傳播,提升齊魯文化國際影響力。依托“山東文化周”等平臺,積極推動我省和港澳臺地區的交流合作。 五、強化各項保障措施 17.加強組織領導。各級黨委和政府進一步提高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重要性的認識,把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工作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相關規劃。健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聯席會議制度,加強部門溝通,形成工作合力。發揮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等行業組織作用,引導社會力量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鼓勵企事業單位合理利用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形成有利于保護傳承的體制機制和社會環境。 18.完善政策法規。研究修訂《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條例》,指導各地做好當地非物質文化遺產立法工作。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執法檢查機制,做好法律法規實施情況的監督檢查。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知識產權保護,綜合運用著作權、商標權、專利權、地理標志等多種手段,探索建立我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獲取和惠益分享保護制度。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法教育。 19.加強財稅金融支持??h級以上人民政府依法把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經費列入本級財政預算,建立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的資金保障機制,不斷提高資金使用績效。采取定向資助、貸款貼息等政策措施,支持非物質文化遺產基礎設施建設。支持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企業按規定享受稅收優惠政策。鼓勵和引導金融機構加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金融服務。支持和引導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以捐贈、資助、依法設立基金會等形式,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 20.強化機構隊伍建設。各級黨委和政府要依法明確非物質文化遺產管理職能部門,統籌使用編制資源,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合理配備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力量,適應職責和任務需要。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納入有關干部教育培訓內容。加強基層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人員培訓、輪訓。完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業技術職稱評審制度。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專家智庫建設。對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中做出顯著貢獻的組織和個人,按照有關規定予以獎勵。 【中國旅游網版權聲明】原創內容版權歸本站所有,如轉載請注明來源"中國旅游網"或"www.ct.cn"并附文章鏈接,需確保文章的完整性,不得更改曲解原意;摘錄和轉載的第三方內容,本站無法保證其真實性,亦不代表本站觀點和立場,版權歸屬原媒體及作者,如有版權異議請聯系我們予以刪除。 近日,國家市場監管總局(標準委)批準發布一批重要國家標準。其中,《旅游度假區等級劃分》《旅游廁所質量要求與評定》為在原國家標準上修訂,《旅游民宿基本要求與等級劃分》為旅游行業標準升級國家標準?!堵糜味燃賲^等級劃分》國家標準于2010年頒布,2011年正式實施,在推動各地度假業態發展,促進旅游業轉型升級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截至目前,全國共有國家級旅游度假區45家,省級旅游度假區631家。新修訂... 暑期游的熱鬧為旅游從業者帶來了喘息機會,但他們并不能就此從焦慮中走出。一直以來,暑期都是傳統旅游旺季,今年夏天,多地放寬跨省游限制,行程碼摘星,旅游專列納入跨省旅游“熔斷”機制。在近期出臺的一系列相關助企紓困、消費刺激、疫情精準防控等政策的支撐下,暑期旅游市場熱鬧起來,也讓期盼已久的旅游從業者等到了“回血”時機。疫情以來,旅游業遭受了前所未有的重擊,面對挑戰,有人離開,有人堅守。留下的旅游從... 攜程平臺用戶主動搜索露營或與露營相關的關鍵詞的頻率在快速提升。2020年,是文旅產業和部分文旅人的轉折點。這一年,在某境外游服務平臺擔任高管的朱顯不得不進入“躺平”狀態。而當他看到身邊的朋友開始打算創業之時——有人準備開民宿、有人準備開咖啡館,他也組建了一個七八人的團隊,走上了創業之路。但開始,他一頭霧水?!拔也恢牢覀円鍪裁?,只是想先圈住一幫創業小伙伴?!敝祜@說,隨后,他帶著整個團隊去西... 不再“堵哭”,景區需要服務升級。今年夏天新疆游客暴增,游客“擠爆”的背后,是行業恢復的信號,也反映出旅游業提質升級的內在需要?!?00公里路開了8小時”“夏塔古道騎馬要等兩小時”“導游不夠,馬都不夠了”……今年夏天,新疆因游客暴增引發諸多現象頻繁登上各大網絡平臺熱搜?!豆と巳請蟆酚浾邚男陆S吾爾自治區文化和旅游廳獲悉,今年6月,新疆全區接待游客2392萬人次,環比增長66.39%;實現旅游收... 根據2019年的數據,富裕階層在訪日游客中的占比不到1%。據《日本經濟新聞》網站7月27日報道,在日本經濟從新冠疫情中恢復正常后,如何大量吸納外國游客將成為課題。日本思考將全球超富裕階層吸引到日本。報道說,由于新冠疫情,包括中國人在內的訪日游客“蒸發”,給日本旅游業造成的傷痛難以愈合。如果不從現在就將日本打造成富裕階層青睞的國家,就難以實現真正的正?;?。自民黨廣報本部長河野太郎表示:“這項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