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舜禮:旅游業恢復很難在2023當年全面實現 二維碼
發表時間:2023-01-04 13:52來源:中國網旅游 自2022年11月中旬,中央決策調整疫情防控政策后,國務院疫情防控機制陸續印發了新20條、新10條和對新冠進行“乙類乙管”等通知,標志著疫情防控進入“常態化”下的新階段。對旅游業來說,去除人員流動的障礙,意味著旅游業有了源源不斷的生產資料,旅游市場和旅游產業恢復的基本前提具備了。 那么,哪些因素關乎旅游業恢復呢?我想大致有六個: 一、旅游業恢復的大概標準。無論誰做分析研判,都離不開相應標準。去年11月,有的省份說前三季度旅游接待恢復至疫情前的99.7%,引起業界和媒體的質疑,就緣于恢復的標準問題。人們對此問題的認識,肯定是仁者見仁的,但總體上應有若干共性認識。例如:旅游接待人次與收入達到2019年的水平,是僅看某些省市,還是從全國總體來看;產業恢復是只看一兩項大數,還是要與2019年實際情況作對比,如三大市場、客源市場結構、旅游收入構成等;除了旅游接待與收入外,是否還應看投資狀況、旅游就業、企業績效、發展質量等。如單看某一兩項數據,很難全面反映旅游市場與產業的恢復。 二、國際旅游的放開時間。目前國內旅游已經開放,經營上已沒有障礙,但這只是三大市場的一方面,入境旅游、出境旅游還只有開放的希望,允許進行護照的申領,但在給予來華簽證的便利中,沒有提及入境旅游;對出境旅游,則是“根據國際疫情形勢和各方面服務保障能力,本著試點先行原則,有序恢復中國公民出境旅游”,也面臨著歐美國家對中國入境游客的額外設限。對于經營出境旅游的企業來說,政策放開的早晚與徹底程度,直接關乎其旅游經營收入;對國內各旅游企業來說,入境旅游是一支重要的旅游消費力量,雖然只有1億多人次,但對旅游業恢復具有標志意義。國際旅游的開放,是在春節前后,還是“五一”前后,對全國和各地旅游業的恢復進程是有影響的。 三、各地經濟恢復與活躍程度。這關系到公務旅游、商務旅游、因私旅行(上學、就醫、探親、參加活動等)的恢復進度。在國際公認的旅游統計范圍內,這些旅游形態是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在經濟發達地區和城市占有較大比重,例如,廣東省純旅游人數與不少省份相差不多,但旅游總量卻高居全國榜首,原因就是經濟發達造就了很多上述的“特別客源”,這些人群雖未必去觀光、度假、休閑,但一定會有食宿、交通或購物的花費,對旅游業是直接進行了貢獻,這也是與中西部欠發達地區的發展差距。此外,經濟的恢復與蕭條,也事關城鄉居民收入的增減,進而影響旅游市場復蘇的進程。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測,2023年全球經濟增速進一步放緩至2.7%,為20年來除金融危機和疫情最嚴重時期之外的最低水平;我國由于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發展格局,加之疫情防控政策趨向“放開”,經濟加快復蘇將是必然態勢,但面臨的困難、各地恢復的快慢卻存在差距。 四、疫情前景與民眾心態狀況。疫情防控政策放開以后,出行不再有限制,必然帶來階段性的疫情上升。對城鄉居民來說,不論是媒體報道、手機微信、街談巷議,有關疫情狀況的傳播乃至渲染,則會加重心理上的陰影,對決策出游將是負面因素;經營人員因感染增多而大量脫崗,景區、酒店、餐飲、商業服務等難以充分開業,成為旅游正常接待的阻礙因素。年前,我前往皖贛二省差旅,就明顯感到這種狀況;目前不少地方疫情已呈走高之勢,春節期間因探親流的興旺,疫情感染可能會有所增加。疫情何時得以減弱或控制,有防疫專家預測需在春節之后一段時間,無論這一預測準確與否,疫情前景與民眾心態是影響旅游業恢復的重要因素。 五、城鄉居民收入的恢復增長。這既是大眾旅游需求向好的先決條件,也關乎旅游市場的盡快復蘇。3年疫情使數億家庭收入明顯減少,支撐民眾堅韌地生活下來的是中華民族重積蓄、度荒年的文化傳統;過分期望疫后大眾旅游很快反彈,就相當于是讓百姓寅吃卯糧,搞“借貸式”、“努勁式”的消費,顯然不符合“民以食為天”千古至理,旅游畢竟算不得生活首位之必需。因此,讓失業者、下崗者盡快有工作、有收入,讓民眾的腰包加快恢復起來,是實現旅游業復蘇和增長的重要條件。 六、出臺必要的復蘇支持政策。像旅游業這樣受災深重的產業,既要靠行業自身努力擺脫疫情影響,也需要各級政府大力扶持。在過去旅游業遭遇重大困難時,各級政府大都出臺了紓困與扶持政策,以推動旅游業盡快走出困境。如今的情形,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需要扶持。例如,在建設現代化國家的新形勢下,可給予旅游業以新的戰略定位;為推動紓困和復蘇,可給予旅游企業適當補貼或延長享受疫情期間的扶持政策;為推動三大旅游市場的復蘇,應加快開放國際旅游和增加簽證便利;為促進旅游消費增長,出臺落實帶薪休假或激勵出游的具體政策等。 在當前進行旅游業恢復的研討和預判中,還有幾個話題是必然常常會涉及的。 其一,我國的疫后或后疫情時代。這是指與疫情期間相對應的時間界限和節點。當前這個時段,不再限制人員流動,與疫情防控“常態化”下的限制流動明顯不同,是否就已處于疫后呢?我認為,不能做這樣的判斷,一方面是新冠疫情在局部地區仍居高不下,且傳染致病率較高,視之為疫情結束為時尚早;另一方面何時宣告疫情終結,需要我國政府或主管部門加以宣布,或者世界衛生組織作權威性的界定。因此,當下這個時段與“疫后”雖緊密相連,也可抓緊推動旅游市場、旅游產業的復蘇,但尚不屬于后疫情時代。 其二,我國旅游業恢復的時間。業界對此看法也明顯不一,有樂觀派(較快派),也有悲觀派(漸進或穩妥派)。我憑著多年的專業直覺判斷,旅游業恢復將很難在2023當年全面實現。 其三,我國旅游業疫后的變化。三年疫情對旅游業產生了深重影響,業界有研究者認為,疫后旅游業必然會出現諸多變化,有的認為旅游需求、消費習慣、產品趨勢都將進行調整,有的認為旅游要進一步向高質量發展。我認為,發展變化是一種漸進的常態,對當前的旅游企業來說,復蘇與恢復是第一位的,改進和提升是這之后的;在旅游復蘇的過程中,同步進行旅游的改進和提升,從理論上說有一定可行性,但實踐中恐怕很難落地。就如同推動旅游業轉型升級的命題,在旅游行業已提出15年,但整體進展并不是很快,前幾年又以“高質量發展”替代了“轉型升級”。預測是展望未來的發展趨勢,要變成現實則往往頗費氣力、頗費時日。也就是所謂,既要仰望太空,更要腳踏實地。 業界人士多已習慣說搞好疫后旅游業的恢復?,F在不是疫后,疫后還有一段時間,但從加快旅游業恢復的需要看,全行業不能坐等疫后,而要立馬主動把握“當下”,加緊啟動相關復蘇工作,因為旅游業恢復大前提已經具備,人員流動的障礙已經清除。讓我們期待,有更多的地方能夠迅速投身到旅游業復蘇的行列! (作者:高舜禮 系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中國旅游報社前社長/總編輯,本文系作者2023年1月4日在ACSC文旅研究院年會上的主題演講,有所整理,標題后加) 【中國旅游網版權聲明】原創內容版權歸本站所有,如轉載請注明來源"中國旅游網"或"www.pdc-guru.com"并附文章鏈接,需確保文章的完整性,不得更改曲解原意;摘錄和轉載的第三方內容,本站無法保證其真實性,亦不代表本站觀點和立場,版權歸屬原媒體及作者,如有版權異議請聯系我們予以刪除。 5月4日,據國家移民管理局消息,2023年“五一”假期期間,全國邊檢機關共查驗出入境人員626.5萬人次,日均125.3萬人次,較去年“五一”同期增長約2.2倍,是2019年“五一”同期的59.2%。其中,入境312萬人次,出境314.5萬人次。查驗出入境交通運輸工具26萬架(艘、列、輛)次,較去年“五一”同期增長約1.4倍。4月30日,出入境人員突破138萬人次,為“乙類乙管”措施實施以來... 5月3日,同程旅行發布《“五一”假期旅行消費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報告顯示,2023年“五一”假期期間,國內旅游市場整體迎來消費熱潮,酒店、景區、大交通等各品類單日訂單峰值均超過今年春運單日峰值。在國內目的地中,三線及以下城市旅游熱度增長迅速,三至五線城市酒店預訂同比漲幅均超過150%。學生群體在出游人群中的比例顯著提升,“特種兵式”旅游、沉浸式旅游等新型游玩方式興起,帶動了國內旅游市... 5月3日,“五一”假期的最后一天,廣東省內各地的游客度過一個歡樂假期后,已經紛紛返程回家。據廣東省文化和旅游廳消息,初步測算,4月29日至5月3日,全省接待游客4546.1萬人次,同比增長77.9%(按可比口徑,下同),較2019年同期增長18.6%;實現旅游總收入274.4億元,同比增長101.1%,較2019年同期增長17.7%。全省文旅市場持續升溫,文旅活動精彩紛呈,線下與線上“齊飛”... 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5月3日透露,據上海旅游大數據監測,假日五天上海共接待游客1564.94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188.97億元。上海市主要旅游景區點累計接待游客638萬人次,恢復至2019年同期水平。據統計,五一假日上海市賓館旅館平均客房出租率為71%,較2019年五一增長12個百分點。文旅市場未發生重大安全事件及重大突發輿情。文旅深度融合,全面提升都市旅游層級品質。假日期間,上海市文旅行業... 5月3日,世邦魏理仕香港顧問及交易服務商鋪部資深董事兼主管溫運強表示,在剛過去的五一黃金周,香港原預計約有60萬內地游客訪港。不過,據報錄得的實際內地旅客量約45萬人,占過去高峰期水平的60%。盡管旅客人數較去年大幅上升,但較香港零售商所預期數字為少。他指,五一黃金周期間內地游客主要活躍于銅鑼灣、中環、尖沙咀及旺角四個核心區,民生區活躍度較低。隨著人民幣兌港元匯率走低,加上消費模式轉變,內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