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要聞   行業   地方   觀察   科技   投融   城市   專家   研報   學術   文博   文創   景區   交通   住宿   紅色   鄉村  樂園   戶外   節會   環球   攻略

王曉峰:非遺最好的保護是進入人們生產生活中

 二維碼
發表時間:2023-03-07 20:20來源:中國網旅游

近日,“世界旅游聯盟?湘湖對話”在杭州舉辦,本次“湘湖對話”為期兩天。會上,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會長王曉峰發表了題為《文旅融合中的非遺傳承與可持續發展》的演講。他表示,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是文化傳承創新切實的需要,也是旅游繁榮發展的必然選擇。旅游在世界交流交往互動最為頻繁也最為廣泛,是傳播文明、交流文化、增進友誼的橋梁。而非遺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歷史文化成就和發展的一個重要標志,它體現了不同文化的多樣性和多元性。非遺與旅游的融合,是文化與旅游融合非常重要的切入點。

王曉峰認為,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是文化傳承創新的一個切實需要,也是旅游繁榮發展的必然選擇,這已經成為了世界旅游業發展的一個顯著趨勢,也是我國新時代旅游業發展的一個鮮明特征。

旅游在世界交流交往互動中最頻繁也最為廣泛,是傳播文明、交流文化、增進友誼的橋梁。非遺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歷史文化成就和發展的一個重要標志,它體現了不同文化的多樣性和多元性。非遺與旅游的融合,是文化與旅游融合非常重要的切入點,這一點是由旅游的特性所決定的,也是由非遺的特質所決定的。

近年來,我國的旅游業在發展過程中,與非遺的融合做的非常好,應該說是形成了一種共識。那么中國非遺保護協會也從理論層面、工作機制以及規范發展等各方面,開展了一系列推動非遺與旅游融合發展的實踐工作。借這個機會我就來說一說,非遺與旅游融合這個話題。

第一、非遺與旅游融合“源遠流長”。這一點我們搞旅游的同事是體會很深刻的,游客通過參與旅游活動感受地域文化,各地通過挖掘文化底蘊提升旅游內涵,這是世界旅游業發展的基本規律和廣泛共識。我國的旅游業在發展的歷程中,在初期就開發了大批著名的文化景區,其中就有大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其中,只不過當時叫傳統文化或者是優秀傳統文化。比如民歌民謠,民間文藝、傳統工藝等,這都是較早進旅游景區和很多其他旅游場所的,成為地方通過旅游業來展示地域文化,體現地域特色,彰顯地方魅力的重要窗口。

在2001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啟動了人類口述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的申報工作,我國是最早進行這項申報的,昆曲成為首個入選聯合國教科文非遺名錄的中國代表性項目。

從此非遺逐漸在我國社會各界流傳開來并被普遍接受,得到了各方的關注和重視,也成為了一個流行語?,F在說非遺,老百姓都覺得很親切,也很熟悉。非遺作為一種重要的文化資源,與旅游的結合越來越普遍,也越來越緊密,并且也越來越有成效。

第二、非遺與旅游的融合是“相得益彰”。非遺與旅游有著天然的聯系,兩者相互吸引,相互促進,相得益彰,是文化和旅游融合最自然,最緊密的領域。非遺的具像化、地域性讓文旅融合可聚焦、顯特色。文化的邊界很大,但很模糊,在基層工作的時候,也常常會感覺到,抓文旅融合在實際工作中,有時候會感到無從下手。非遺雖然門類廣、范圍大、種類多,但在廣義的文化當中,非遺更有具像化、邊界化、中觀化的特點。

它可以落到一個個具體的項目上來。非遺與旅游的融合就是把一個個看得見、摸得著、聽得清的非遺項目融入旅游、賦能旅游、豐富旅游,然后在旅游過程中詮釋非遺的內涵、講述時代新義、弘揚非遺價值,實現非遺的有效保護和當代表達。

另一方面,由于生存環境的不同,人們不同的生活方式與生產方式所產生的非遺,就會呈現出明顯的差異化。非遺是一個特定空間內獨有的符號印記,任何一種非遺都是環境的產物,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以及我國的各級的非遺名錄中,特別是我們的國家級非遺名錄中,80%以上的非遺項目都是以一個國家或者地區,或者民族來冠名的。地域性是非遺最重要的特征之一。

旅游是人們求新求奇的過程,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依賴于旅游資源地與客源地之間的差異化,差異化越大吸引力越大,這是一個基本的規律。特別是文化的差異越大,就越能吸引旅游者。這其中地域的文化差異最容易突顯出來,成為旅游的差異性體驗。

旅游的大眾化和市場化,為非遺可持續發展創造了一個重要的途徑。在全球化、城鎮化、數字化、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的時期,地域文化的差異性正在減弱,這是我們大家普遍擔憂的,但這也是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非遺保護的最大的問題就是失去了它所根植的社會環境,沒有了所支撐的經濟基礎,沒有了所依托的生產生活需求,這樣它生存性的需求就被現代社會生產成果所代替了。

當前我國A級旅游景區有1.4萬家,一萬多家旅游點有旅游酒店、旅游民宿、旅游小鎮、旅游度假區、旅游街區等。這些空間都可以成為外界展示外界文化、展銷文化產品的重要場所。非遺在旅游場所的展示、展演、活態傳承、成果交易,本身就使得非遺產品具備了商品屬性,為傳承人在展示技藝的同時創造了經濟價值,讓更多人樂于參與到非遺與旅游融合的實踐之中,為非遺的保護傳承提供了新的造血的方式。

第三、非遺與旅游融合是“大勢所趨”。非遺是傳承至今的傳統生活方式與生產方式,必然要在生產與生活中保護,離開了生產與生活的實踐就會走向消亡。在針對保護的方式中,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有三句話——搶救性保護、生產性保護、整體性保護。但從根本上來說,非遺的自然程序無法脫離生產生活環境。非遺最好的保護方式就是進入現代人的生活方式和生產生活中來,而旅游的一個重要特性就是生活化,是人們去體驗異地不一樣的詩意生活。大量異地游客到來為我們原地的非遺項目帶來了生活場景和生活需求,完善了非遺的生態系統,為原地的非遺煥發出了勃勃生機,這種保護方式正在成為非遺保護傳承工作的一個新抓手。

以近些年的旅游發展情況來看,一個幾十萬人口的旅游目的地,一年就能招來幾百萬上千萬的游客,這為非遺傳承、保護、創新、發展都來了發展動力。

已經有越來越多的非遺項目和非遺傳承人走進旅游場所,打造了一個個創新的非遺實踐場景,塑造了一個個鮮明的地域文化,為游客帶來了豐富的體驗,使游客在其中獲得了更多的快樂。非遺要讓旅游更快樂,這也是我們非遺保護協會提出的口號。

第四、非遺與旅游融合要“保護優先”。保護是我們所有非遺工作的一個出發點,這是歷史繼承和文化傳承的使命。非遺與旅游融合要保持可持續發展,就必須處理好“保護與利用”的關系,要在堅持守正中觀照現實,需要在行政層面建立非遺與旅游融合發展的協調機制。

第一要解決好融合發展中非遺保護的機制問題,要遵循非遺保護的基本原則;第二要保障和鼓勵非遺傳承人通過與旅游的融合,獲得實實在在的經濟效益和個人尊嚴,這是非遺與旅游融合可持續發展的一個重要動力,也是非遺與旅游融合生命力的重要保障。要為非遺人群創造更好的一個生產、展示、傳承的環境,這樣我們非遺與旅游融合才可持續發展;第三、非遺與旅游融合要樹立標桿,讓各地在推動這項工作中有參照系。非遺保護協會正在推動非遺與旅游融合,具體抓了非遺旅游景區、度假區、村落、小鎮等一批度假工程,希望有更多旅游景區參與這樣的實踐。

綜上所述,非遺與旅游的融合發展,從本質看是“相得益彰”,從歷史看是“源遠流長”,從當下看是“水到渠成”,從未來看是“大勢所趨”,從可持續看是“保護優先”。

【中國旅游網版權聲明】原創內容版權歸本站所有,如轉載請注明來源"中國旅游網"或"www.pdc-guru.com"并附文章鏈接,需確保文章的完整性,不得更改曲解原意;摘錄和轉載的第三方內容,本站無法保證其真實性,亦不代表本站觀點和立場,版權歸屬原媒體及作者,如有版權異議請聯系我們予以刪除。

相關推薦
中華人民共和國出入境管理局28日發布公告,為依法保障港澳居民來往內地權益,自5月8日起,對有效期限截止日期為2020年1月1日至2023年12月30日的港澳居民來往內地通行證(俗稱“回鄉證”),證件有效期限統一延長至2023年12月31日。
4月23日上午,2023中國旅游科學年會在京召開。本屆年會的主題為“強化‘三大體系’建設 推動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文化和旅游部黨組成員、副部長杜江發表講話,主要內容如下。今年是中國旅游研究院建院15周年,也是中國旅游科學年會創辦14周年。多年以來,中國旅游研究院和全國旅游學術共同體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在學術研究、理論建設和數據處理等方面取得了豐碩成果,人才培養和團隊建設也有長足進展,期待你...
文旅部4月26日消息,近期,演出市場加快恢復,各類演出活動大量增加,在繁榮文化市場的同時,個別演出活動發生現場安全事故,部分熱門演出存在“黃?!背雌钡葐栴},影響演出市場健康有序發展。為進一步加強演出市場管理,規范演出市場秩序,充分發揮演出市場在促消費、穩增長方面的積極作用,推動文化市場高質量發展,文化和旅游部辦公廳印發通知,從嚴格執行演出市場主體準入制度、全面加強演出活動審批管理、持續做好演...
4月26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召開新聞發布會,交通運輸部運輸服務司副司長韓敬華在會上介紹五一出行相關情況。隨著“五一”假期臨近,疫情防控較快平穩轉段,國內經濟持續回穩向好,國內人員流動明顯增加,預計節日期間旅游、探親等出行需求十分旺盛,營業性客流量和公路網車流量將高位運行,預計客流將呈現以下特點:一是從客流強度看,預計營業性客運量和自駕出行量將創2020年以來“五一”假期新高。二是從出行時間...
4月26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召開新聞發布會,文化旅游部市場管理司副司長李曉勇在會上介紹應對客流高峰的措施情況。李曉勇表示,文化和旅游活動具有聚集性強、流動性大等特點,疊加“五一”假期文化和旅游市場復蘇勢頭強勁、出游熱情高漲等因素,長途游、團隊游、深度游趨勢明顯,這些都對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帶來較大的挑戰。文化和旅游部高度重視,按照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針對“五一”假期出游疫情防控,重點做了以...
聚焦/熱點

聚焦/熱點

副標題

聚焦
熱點
關鍵詞
關鍵詞
紅色旅游
鄉村旅游
夜間旅游
康養旅行
戶外旅行
研學旅行
城市
酒店
航空
攻略
景區
樂園
標簽模塊(3)(1)(1)(1)(2)(1)(1)

標簽模塊(3)(1)(1)(1)(2)(1)(1)

副標題

視線
論道
視點(2)(1)(1)(1)

視點(2)(1)(1)(1)

副標題

旅行
環球
視點(2)(1)(1)

視點(2)(1)(1)

副標題

動態
動態

全國旅游投訴舉報熱線:12345   中國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12377

京ICP備2021027040號-2    經營許可證110105017960088    京公網安備11010502025983  

China Tourism Network   Copyright ? 2010-2023 ct.cn All Rights Reserved